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四川火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四川火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四川火锅吃法?
吃法一:烫(涮)。即将用料夹好,在锅中烫熟。其要诀是:首先要弄清,哪些用料适宜烫(涮),哪些用料不可以烫(涮),而不是所有用料都可以烫食。一般来说,质地嫩脆、顷刻即熟的用料适于烫食,如鱼片、肉片、腰片、肝片、鸭肠、豌豆苗、菠菜、空心菜等;质地紧密、顷刻间不易熟的,则要多烫一会儿,如毛肚、鸡鸭肫、葱、蒜、环喉、海带等;一些不易烫熟的用料,如鸡爪、鸭掌、肉丸、海参、蹄筋等,则必须煮食才行。
其次,要观察汤卤的变化。当汤卤滚沸时,可烫食;当汤卤上油月旨充足时,可烫食,这样烫食味美又可保温。再次,要控制好火候。火候过头,食物则老,火候不到,则生。
1/6 老干妈,香辣酱,辣椒面,盐,味精,鸡精,熟油,酱油,混合一起,调制底料

2/6 准备香料,豆豉,其中干辣椒切段。

3/6 姜切片,蒜拍破

4/6 锅中放油,熟了之后关火,晾一下再放郫县豆瓣与白糖,避免温度太高,出不来红油,豆瓣出了红油后,再放香料翻炒,出香味后,再放入豆豉一起翻炒

5/6 加入高汤,煮开后加入藤椒油,花椒粒,醪糟,葱

6/6 放入食材,出锅
最常见的四川火锅是那几种?
1、火锅的种类主要是通过锅底来区分的。
2、主要有红锅就是麻辣味道的。分为牛油红锅和清油(菜籽油)红锅底、橄榄油红锅。
3、也有清汤锅底,主要是用骨头、菌类熬制成浓汤。
4、还有一种就是鸳鸯锅。就是一般是红锅另一半是清汤锅底的组合。
5、一般情况下四川传统的火锅主要就是以上三种。
四川火锅的起源和历史?
四川火锅的历史起源
四川火锅的出现,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(1821-1851)。经过多方考证,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--酒城泸州的小米滩(现高坝二五厂)。炊具仅一瓦罐,罐中盛水(汤),加以各种蔬菜,再添加辣椒、花椒祛湿(因为有"菜当三分粮,辣椒当衣裳"之说)。
四川火锅
当时,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(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)。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,船工们吃后,美不可言(在他们心中),就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。
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,比起泸州就大多了。这种食俗沿袭而下,传至重庆后,就又有一番变革了。当时一些苦力("棒棒")见到这种吃法后,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,切成小块,和船工们一起吃。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,又能填饱肚子,又能驱寒。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(两个)箩筐,一头放些牛杂(以毛肚为主)、小菜,一头放一泥炉子,用一口分了格的"大洋铁盆"放在炉子上,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,每天就在河边、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。于是这些船工、苦力(棒棒)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,各人认定一格,即烫即吃,直至吃饱,还花费不了多少钱,既经济,又方便,又能增加热量。除了那些苦力外,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。直到民国二十三年,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,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,泥炉依然,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,卤汁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,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,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,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,并且吃的人相当多,这就是“重庆毛肚火锅”的起源。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,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"小米街"。
四川火锅
乃至后来,到抗日战争时期,四川火锅日益兴盛,官场要员、金融巨头、商人、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,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。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,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,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(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,老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)。所以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,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,在重庆发展开来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川火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四川火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